為加強學院對外學術交流與合作,2024年3月22日,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苗來成研究員、徐濤研究員、陳林研究員、毛亞晶副研究員,南方科技大學楊英傑教授、中國地質科學院張永謙副研究員等一行8人應張智教授的邀請到太阳開展學術交流并在雁山校區01215會議室作學術報告。學院相關專業的教師和研究生參加了學術報告會,會議由學院副院長王洪華主持。
學術報告會上,徐濤研究員作了題為《金屬礦地球物理探測:以遼東金礦為例》的報告,分享了不同類型金屬礦的地球物理特征和主要探測目标,介紹了其團隊在膠遼地區金成礦差異與地殼結構、基于節點式地震儀的主動源和被動源聯合探測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楊英傑教授作了題為《CD-LITHO3D:基于面波與遠震體波聯合反演構建的川滇地區殼幔速度結構模型》的報告,介紹了聯合反演的核心思想,剖析了不同川滇地殼速度模型的特征,探讨了低速異常區的空間分布及其可能的起源。苗來成研究員作了題為《中亞造山帶東段大地構造組成與演化》的報告,系統總結了中亞造山帶構造演化的研究曆史與現狀,并對尚有争議的大陸增生模式和過程給出了自己的觀點和證據。陳林研究員作了題為《地幔非均一性與克拉通穩定性》的報告,深入剖析了克拉通的形成模式、克拉通地幔非均一性的證據及其對克拉通穩定性的影響。張永謙副研究員作了題為《華南大陸岩石圈結構:寬頻帶地震研究進展》的報告,闡述了岩石圈演化與成礦的關系、寬頻帶地震學的探測優勢與研究進展。毛亞晶副研究員作了題為《新疆岩漿岩型銅鎳钴礦床的成礦作用特色與勘查進展》的報告,對新疆岩漿型銅鎳钴礦的成礦特色、勘查進展與瓶頸問題進行了總結。學術報告内容涉及到地震學、礦床學、構造地質學、地球動力學等多個學科領域,研究成果聚焦前沿、思想開放包容,引起了衆多師生的深入讨論。
本次學術報告會的成功舉辦,促進了學院教師的對外學術交流與合作,對進一步推動學院學科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徐濤研究員作學術報告

楊英傑教授作學術報告

苗來成研究員作學術報告

陳林研究員作學術報告

張永謙副研究員作學術報告

毛亞晶副研究員作學術報告
(一審:俞貴平 二審:王洪華:三審:唐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