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聚“薪火赓續”地學講壇·三位專家共話地球深部奧秘

  

202537日上午930-1130,9728太阳集团首页在雁山校區01215會議室成功舉辦了薪火赓續地學講壇系列學術報告會。此次學術報告會邀請了德國波恩大學Chris Ballhaus教授、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漆亮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周美夫教授分别就地幔氧逸度、鉑族元素及Re-Os同位素分析、鉻尖晶石的超常富集等地球科學前沿熱點問題作了精彩報告,為學院師生帶來了一場學術盛宴。40餘名教師及研究生參加了此次學術報告會。

Chris Ballhaus教授以地幔氧逸度為題,深入探讨了地幔氧逸度的概念、測量方法及其在地球演化過程中的重要作用。Ballhaus教授重點闡述了地幔氧逸度與Fe-Si-O體系之間的關系,指出鐵方鎂石-石英-磁鐵礦組合是确定地幔氧逸度的關鍵礦物組合,并詳細解釋了如何運用礦物組合和熱力學原理估算地幔氧逸度。此外,他還比較了上地幔、下地幔、轉換帶等不同地幔區域氧逸度的差異及其對岩漿活動和元素遷移的影響,并以鉻尖晶石為例,闡明了氧逸度對鉻鐵礦等礦物中金屬元素富集的控制作用。最後,Ballhaus教授介紹了利用相關相圖研究地幔氧化還原狀态的方法,并展望了該領域未來的研究方向。

漆亮研究員作了題為地質樣品鉑族元素及Re-Os同位素分析的報告,系統介紹了鉑族元素(PGEOsIrRuRhPtPd)在地球化學研究中的應用及相關分析技術的最新進展。漆亮研究員首先闡述了鉑族元素的基本性質、地質意義及其分類(IPGEOsIrRuPPGEPtPdRh),并分析了它們在地幔地球化學和相關地質過程中的作用。他指出,由于在低熔點熔融體中IPGE優先進入熔體相,導緻IPGEPPGE相容性更高。同時,他也指出了PGE分析中樣品前處理難度大、分析技術複雜等挑戰。随後,漆亮研究員詳細介紹了PGERe-Os同位素分析方法及技術改進,包括樣品溶解、化學分離、同位素測定等關鍵步驟,并重點介紹了同位素稀釋法結合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譜法(ID-ICP-MS)和改進的Os同位素分析技術。此外,他還強調了實驗方法優化對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的重要性,例如使用更大體系的Teflon溶樣罐和P507萃取樹脂。最後,漆亮研究員結合具體實例展示了如何利用這些技術解決礦床成因、地幔演化等關鍵地質問題,并展望了PGERe-Os同位素體系在地球化學研究中的未來發展方向。

周美夫教授的報告題目為上地幔中的岩漿遷移與鉻尖晶石的超常富集。他首先介紹了鉻尖晶石的地質學背景,指出鉻尖晶石是金屬鉻的主要礦物,其密度顯著高于玄武岩等其它地幔岩石。随後,他重點講解了豆莢狀鉻鐵礦的兩種主要類型:層狀鉻鐵礦和豆莢狀鉻鐵礦,并深入剖析了豆莢狀鉻鐵礦的形成機制。周教授指出,岩漿通道和高速紊流是豆莢狀鉻鐵礦形成的關鍵因素,并解釋了在高溫高壓條件下,岩漿如何通過具有特定粘度的通道發生遷移和富集。他提出,早期熔體結晶形成的細小晶體在岩漿通道中與後期熔體發生碰撞,通過卸載堆積顆粒粗化作用最終形成豆莢狀鉻鐵礦。此外,他還運用流體力學原理和礦物包裹體證據佐證了這一形成機制。周教授的報告深入淺出,為理解上地幔岩漿遷移機制和鉻尖晶石的超常富集提供了新的思路。

三位教授的精彩報告引發了在場師生的熱烈讨論,現場氣氛活躍。師生們積極提問,與專家們進行了深入的交流互動。

薪火赓續地學講壇由9728太阳集团首页主辦,旨在為師生提供與國内外知名學者交流學習的平台,促進地球科學領域的學術交流與合作,拓寬師生學術視野,激發創新思維。

Chris Ballhaus教授報告現場

漆亮研究員報告現場

周美夫教授報告現場


(一審:高文;二審:龐崇進;三審:劉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