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當前,全黨上下正在深入開展“學黨章黨規、學系列講話,做合格黨員”學習教育。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基礎在學,關鍵在做,必須在整改上見行動,在看齊上見實效。為了使得廣大師生黨員學有榜樣、做有标杆,推動學習教育深入開展、取得實效,學校“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協調小組綜合組特别編印了學習資料,供廣大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學習。
太阳共有三名師生入選本次“兩學一做”學習材料。分别為教師楷模錢建平、缪秉魁和學生楷模薛永麗,同時我們還整理了學院優秀本科生黨員孫娟娟的先進事迹材料,供廣大師生黨員學習。
希望廣大基層黨組織和全體黨員向先進典型學習,把合格黨員的标準落在實處,信念上更加堅定、政治上更加堅強、作風上更加過硬,在工作、學習和生活中,更好地發揮戰鬥堡壘和先鋒模範作用,自覺服從服務于發展大局,争創一流業績,為加快推進高等教育事業發展,為推動我校“十三五”建設,實現學校第二次黨代會提出的奮鬥目标提供堅強組織保證。
9728太阳集团首页黨委
2016年9月
缪秉魁教授:冰原探“天外來客” 極地鑄人生夢想

“顔色呈棕黑色的這塊,是常見的球粒隕石,顔色淺一點、灰色的這塊,是較珍貴的無球粒隕石,它有可能來自月球,火星或者小行星……”2014年4月18日,帶隊尋獲583塊隕石樣本載譽歸來的缪秉魁教授正手帶透明手套,同他的9728太阳集团首页的同事、學生分享着他參加我國第30次南極科考的經曆。
這是他剛剛回國的第三天,160天、3萬餘海裡的南極之行,最明顯的變化是清瘦了許多,雖然神态因長時間缺乏足夠的休息而略顯疲憊,但睿智的語言仍掩蓋不住他充沛的精力。
583塊“天外來客”
一直從事地球化學、天體化學、礦物學等領域的教學和科研工作缪秉魁教授此次參加我國第三十次南極科考的任務是收集隕石,目的地是南極的格羅夫山地區,格羅夫山地區是我國發現的南極隕石富集地區,面積約為3000平方公裡。
這是他第三次出征南極尋寶,2002至2003年,他參加中國第十九次南極科考隊到格羅夫山考察時,個人找到了797塊隕石。
2009至2010年,在中國第二十五次南極科考隊與美國南極科考隊的國際隕石合作考察項目中,他發現了兩塊月球隕石,遺憾的是,按國際慣例,這兩塊隕石歸美國所有。
這一次,缪秉魁帶領的考察隊在該地區共收集南極隕石583塊,他一人找到了154塊,使我國擁有南極隕石總數增加到12017塊,僅次于美國和日本,為開展太陽系的形成和演化研究采集了第一手資料。
“在南極找隕石難嗎?也難,也容易!南極大陸被巨大的冰帽所覆蓋,冰蓋平均厚度2000多米,有着幾百萬年的曆史,且南極冰面幹淨沒有幹擾,視線沒有阻擋,隕石在這樣的條件下比較容易被發現,但是隕石畢竟不是石頭,要選擇合适的地點尋找,研究隕石富集的規律,地點和方法不對就很難找到隕石。”缪秉魁分享着自己的尋寶心得。
“在隕石富集區也并不意味着隕石容易找,我們找隕石的時候,隊員都是散開着往前走,有個隊員老也沒找到,我跟他說找隕石要伏低身子,彎下腰,盯着冰面,像老頭拄拐杖走路一樣,慢慢地一點一點往前挪,直着腰哪能找到隕石呀?”結果這個隊員照着他的方法,很快就找到了隕石。在冰天雪地裡伏下身子,彎着腰,眼睛長時間盯着冰面,一找就是幾個小時,要發現小塊的隕石,更要練就一雙‘火眼金睛’,甚至用卧爬的方法挖出小到沙粒的隕石,眼酸脖子脹腰腿疼,其中的艱辛自是不必贅言。
“這次收集的隕石最大的1299克,有1/3的可能性是月球隕石,最小的0.01克,約四分之一米粒大小”,缪秉魁做了個短暫的停頓才接着說,“我知道大家和我一樣都非常希望我手裡拿的這塊就是月球隕石,實現我國月球隕石零的突破,但我不能不說,現在隻是有1/3的可能性,可能來自月球,也可能來自火星或者竈神星,做研究最要緊的是嚴謹,下一步我們打算開展基本岩石結構、礦物成分、拉曼光譜等分析,完成大部分的特征鑒定”,“要判斷是不是月球隕石,需要經過一系列科學實驗去證實”。缪秉魁說“我最大的期望和夢想就是能發現月球隕石,實現我們國家月球隕石零的突破”。
為什麼要到南極尋找隕石?
隕石是地球以外未燃盡的宇宙流星脫離原有運行軌道或成碎塊散落到地球或其它行星表面的物質,大多數隕石來自小行星帶,小部分來自月球和火星,它記錄了太陽由星雲起源與凝聚到小行星、行星形成與演化的曆史,是太陽系形成和演化不同階段殘留的“化石”,是人類直接認識太陽系各星體珍貴稀有的實物标本。
談到為什麼要到南極尋找隕石,缪秉魁說“其實在地球上的任何角落,隕石墜落的機率基本上是大緻相等的,隻不過在南極幹燥、嚴寒的氣候條件,水分子不活躍,相較其它的地方的風吹、日曬、雨淋,降落在南極的隕石更容易保存下來。”
“由于冰川的流動也容易使南極成為隕石的富集區”,缪秉魁解釋道,挾攜着隕石的冰川流動時,由于冰下地形的影響,冰被攔阻後不斷上升,表層冰雪不斷升華,使得冰中的隕石距離冰面越來越近,最終暴露在冰雪表面,在潔淨的冰面上,黑褐色的隕石更容易被發現。
隊長的背包
“這個包,我考察的時候每次都背着,裡面放着我的寶貝”,每次野外考察,一個超過20公斤重的紅黑相間的大背包對他來說必不可少,背包裡面裝了包括對講機、銥星電話、備用電池、手搖發電裝置、GPS、瑞士軍刀、水壺、必要的食品、野外記錄本、相機、備用手套、冰鎬、藥品等多件“寶貝”,雖然這東西不一定每次都能用得到,但他已經把背包看成了野外生存與安全的必備“法寶”,即便是加重了标本采集的肩背負荷,也一樣不能缺少。“我要為整個隊伍負責”,他說。
“前兩次是作為一個普通隊員,完成自己的任務就行了,但這次是作為隊長,能不能全面完成目标任務、能不能安全地把整個隊伍帶回中山站,這樣的責任會感覺很大”“這次我們的9個人,隻有三個是老隊員,6個是新隊員,所有的細節我都要考慮到,确保隊員安全,萬無一失”,作為格羅夫山考察隊隊長,缪秉魁深感責任重大。
老隊員帶新隊員、所有隊員不能超過其它隊友的視線單獨行動,這是格羅夫山考察隊的嚴格規定,其實這源于缪秉魁第一次南極考察的經曆:一次外出探尋時,他不小心掉進了一條約60公分寬的冰縫,附近沒有隊員救援,“當時基本上做了生與死的想法”,他說,雙手撐着冰縫的兩端,幸虧随身帶了冰鎬,憑着驚人的毅力和對求生的渴望,用冰鎬撐着,一點一點,花了大約20分鐘才爬了出來。
地吹雪與冰縫
“南極真正怕的不是冷,是風,風會把人的體能全部帶走”。了解南極天氣的人都知道“地吹雪”的威力:大風将積雪吹起,纖細的雪粒漫天飛舞,風速有時達每秒二三十米,氣溫也會驟然下降十幾甚至幾十度,四周白茫茫一片,能見度更是低的可憐,像是一場白色的沙塵暴。
日本曾發生過考察隊員遇到地吹雪找不到營地的情況,等暴風雪過去後發現原來受困地離營地隻有200米的情況。
一般遇到地吹雪的情況,野外的人員都要在冰原上挖坑、挖洞,等待暴風雪過後再開展行動。
“今年2月6日,将從格羅夫山回來的時候,接到考察隊通知,要到泰山站會合,但通知下達不到半個小時,暴風雪來了,等到8号,暴風雪還沒有要停下來的迹象,怕影響整個考察隊的科考計劃,我和副隊長商量,決定冒着暴風雪返回,返回途中又遇到2米的冰縫,雪橇闆長度剛剛夠雪地車開過去,回頭想想還是有些後怕的。”
特殊的使命
細數第30次南極科考征程,與一往的南極科考有不同尋常的地方:泰山站成功建站、首次實現環南極大陸航行、成功救援俄船并自行脫困、臨危受命搜尋馬航失聯客機、創長城站卸貨最快記錄、格羅夫山考察發現583塊隕石……
這一次缪秉魁就扮演了一個中國學人的特殊使命:協助完成中山站卸貨任務、參與失聯馬航航班搜尋工作。
由于“雪龍号”營救被困的俄羅斯“紹卡利斯基院士”号,打亂了之前的科考任務計劃,因此,必須壓縮卸貨時間,在最短的時間内完成卸貨任務,為後續科考赢得時間。
“面對繁重的卸貨任務,我們格羅夫山隊制定了卸貨排班表,所有隊員都加班加點連續多日工作,當時我腿上肌腱有傷,大家勸我休息,可我怎能讓大家幹活自己休息呢,實在累了,我就是坐在那兒,也要與隊員在一起,格羅夫山隊是一個集體。”
科考隊在乘坐“雪龍号”号返航途中,接到參加馬航MH370航班搜尋任務。根據國家的安排,雪龍号上隻留下必要人員,考察隊其他隊員在澳大利亞簡單休整後即可坐飛機回國。3月21日,缪秉魁卻不顧離家多日的牽挂,第一時間報名留船參與搜尋工作,“我們有那麼多同胞在飛機上,多一雙眼睛就能多一份發現航班線索的機會,國家有需要,我覺得自己應該留下來,責無旁貸。”缪秉魁動情地說。
過年的親情電話與想念的桂林米粉
格羅夫山考察隊2014年1月3日從中山站出發,2月16日返回,整個春節期間都在開展忙碌的隕石探尋任務。
“我們有自己的過年慶祝:大家一起過年很有意義,我們把國旗插在空油桶做成的塔形紀念碑上,還包了餃子,每個人可以用工作時使用的銥星電話給家裡打15分鐘,親情電話的時間太寶貴了,有說不完的話!”。
“恩,想家嗎?能不想嗎?電腦桌面上一直放着愛人和女兒的照片,這樣就能随時看到她們了……對了,到桂林就吃了米粉”,談到家鄉、家人,原本健談的缪秉魁,反而話不多了,越深厚的感情,越難用言語表達,但家的感覺、家的味道、家的牽挂都寫在了他的臉上。
“南極,我想再去一次”
4月18日,在9728太阳集团首页與師生座談時,缪秉魁表達了他和北京大學合作準備開展他的第四次南極之旅的項目申請的信息,“如果有機會,我還想再去南極一次,再去學習更多的東西。”
“在南極,你會看到地球上獨一無二的形态,體驗到深入骨髓的冷,所有你看到的、感受到的、經曆的都是屬于南極的,你會有另一種心境和體會,南極帶給你的是絕對的獨享。”缪秉魁這樣總結着自己的南極之行。
“下一步我打算開展南極隕石富集區形成規律的研究,因為近百萬年曆史的冰層和冰流形成的隕石富集機制等密切相關,要研究冰和水的原理,對目前地球化學研究者來說很困難,但我們可以通過隕石地球年齡來推斷冰川年齡。”缪秉魁開始了下一步的規劃與打算。
缪秉魁教授的第三次南極之行,160天,30000餘海裡,全隊583塊隕石的收獲,但他并沒有滿足現在的成績,又樹立了新的目标。
“南極,我想再去一次”,我們希望他的極地夢想越走越遠……(文章來源于2014年4月21日9728太阳集团首页校園網,作者:王英強 胡花尼)
缪秉魁教授:三次南極科考诠釋愛國情懷
5月27日下午,南極科學考察專家、我校9728太阳集团首页副院長、博士生導師缪秉魁教授應邀做客桂工講壇,在雁山校區圖書館報告廳為師生們作了《我的愛國情懷——三次南極科學考察經曆》的專題報告。學校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陳貴英、正廳級調研員張鵬出席報告會。學校黨委組織部部長莫坷主持會議。
在報告會前,缪秉魁教授将南極科考帶回的若幹珍貴岩石标本和第三十次南極科學考察隊隊旗、南極科考防寒服、防寒手套等捐贈給學校,在捐贈過程中,缪秉魁教授飽含深情地講到:“這是我的一片心意,這是用我的汗水換回來的”。學校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陳貴英、正廳級調研員張鵬代表學校接收了珍貴的捐贈物品,并對缪秉魁教授表示感謝。
在報告之初,缪秉魁教授用自己參加三次南極科考的經曆告訴大家一個道理:機會永遠留給有準備的人,做一件事一定要盡力做到最好。報告會上,缪秉魁教授回顧了三次南極科考經曆,講述了依靠自身過硬的專業技術知識和紮實的科考能力赢得了多次赴南極科考的機會,在2013年至2014年為期160天的南極科考中,缪秉魁教授擔任格羅夫山考察隊隊長,他和隊員們共收集到隕石583塊,超額完成了既定考察任務,且有可能在隕石發現上有重要突破,并為學校采集了一批岩石标本,大力宣傳了我校的科研和教學情況,擴大我校在國内外南極考察領域的影響力。在報告中,缪秉魁教授多次提到為國家争取榮譽的事例,這不是一句句空話,而是一名普通共産黨員對國家的熱愛,此次缪秉魁教授代表國家、代表學校出征南極,在南極科考期間,不畏艱難險阻,積極投身到各項科研當中,将“愛國、求實、創新、拼搏”的南極精神和“艱苦創業、敬業奉獻、團結協作、開拓創新”的桂工精神完美結合,用行動诠釋着他的愛國情懷。
缪秉魁教授言語诙諧幽默、平易近人,娓娓道來在南極科考經曆的點點滴滴,也和大家分享了關于愛國、生命、工作、生活的看法和感悟,引起了在座師生的強烈共鳴,現場不時爆發熱烈的掌聲。在和學生互動時,缪教授鼓勵同學們要珍惜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在專業學習上要下功夫,把事做好,抓住機遇,取得更大的成就。
此外,5月24日晚上,缪秉魁教授應邀在學校南校區禮堂為我校屏風校區預備黨員們做了南極科考講座,獲得廣大師生一緻好評。
(陳赟/文 饒蠡/圖)
我校缪秉魁教授南極科考歸來受到多家媒體關注
日前,我校缪秉魁教授南極科考歸來受到多家媒體關注,反響強烈。中央電視台《朝聞天下》欄目4月15日播出對缪秉魁教授訪問情況,科技日報4月25日第11版以圖文并茂方式,廣西日報4月29日以《三赴南極“踏雪尋寶”與“天外來客”對話——訪中國南極隕石分類專家組組長、9728太阳集团首页教授缪秉魁》為标題,南國早報4月20日以頭版導讀、4版整版,桂林日報4月21日第四版以整版篇幅,桂林晚報4月21日以頭版導讀、7版整版等進行了全方位報道。
桂林晚報網友積極參與評論。“傾述2012”留言:“哇,去南極可是我畢生的夢想,缪教授三次去南極探險,還帶回了那麼多珍貴的标本,帶回來那麼多精彩的闆路,真是給桂林人争光啦,真讓人激動哇!”網友“艾靜”留言:一次科考竟然有這麼多插曲,還參與俄科考船營救、搜救馬航失聯客機MH370,缪教授可比“都教授”辛苦多了。 網友“吃葡萄不吐籽”:“都教授”的故事是純屬虛構,我們的缪教授的故事可是實打實的經曆。網友“星星之旅”:這輩子是不能達成了,但南極之旅還是可以夢想一下的。
中央和地方相關媒體鍊接:
CCTV:http://tv.cntv.cn/video/C10598/cd294a1f066b47de930ea718faee0606
科技日報: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
廣西日報:http://www.gxrb.com.cn/html/2014-04/29/content_962288.htm
南國早報:http://ngzb.gxnews.com.cn/html/2014-04/20/node_40.htm
桂林日報:http://epaper.guilinlife.com/glrb/html/2014-04/21/node_5.htm
桂林晚報:http://epaper.guilinlife.com/glwb/html/2014-04/21/node_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