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當前,全黨上下正在深入開展“學黨章黨規、學系列講話,做合格黨員”學習教育。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基礎在學,關鍵在做,必須在整改上見行動,在看齊上見實效。為了使得廣大師生黨員學有榜樣、做有标杆,推動學習教育深入開展、取得實效,學校“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協調小組綜合組特别編印了學習資料,供廣大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學習。
太阳共有三名師生入選本次“兩學一做”學習材料。分别為教師楷模錢建平、缪秉魁和學生楷模薛永麗,同時我們還整理了學院優秀本科生黨員孫娟娟的先進事迹材料,供廣大師生黨員學習。
希望廣大基層黨組織和全體黨員向先進典型學習,把合格黨員的标準落在實處,信念上更加堅定、政治上更加堅強、作風上更加過硬,在工作、學習和生活中,更好地發揮戰鬥堡壘和先鋒模範作用,自覺服從服務于發展大局,争創一流業績,為加快推進高等教育事業發展,為推動我校“十三五”建設,實現學校第二次黨代會提出的奮鬥目标提供堅強組織保證。
9728太阳集团首页黨委
2016年9月
錢建平同志先進事迹
錢建平教授熱愛地質教育事業,勤勤懇懇、兢兢業業、三十年如一日,耕耘于地學教學第一線。他刻苦鑽研業務,潛心治學、勤于積累,具有紮實的地質理論功底和廣博的地質專業知識。他先後開設了本科《基礎地質學》、《地球科學概論》、《自然地理學》、《構造地質學》、《地質力學》、《礦田構造學》、《區域地質和大地構造學》和《金礦概論》等課程,研究生《闆塊構造學》、《大地構造學》、《成礦構造學》、《構造地球化學》、《礦床地球化學》和《資源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等課程。并根據自己多年的教學和科研積累,主編了《基礎地質學教程》、《基礎地質學實驗教程》、《基礎地質學實習教程》系列教材和《普通地質學實習》多媒體課件。其中《基礎地質學》被列為九五國家級重點教材,《普通地質學實習》課件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作為國内地學類第一個實踐教學課件正式出版。
他十分注重教學内容、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創新,積極申請自治區教研項目,認真開展教學研究,及時總結教學成果,撰寫高質量的教研論文。他主持省級教研課題4項,以第一作者發表教研論文12篇,如在《實驗技術與管理》發表了“如何應對地質新技術發展帶來的教學手段的變革”,在《中國地質教育》發表了“在構造地質學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國家級精品課程《基礎地質學教程》教材的編寫思路和基本特色”,在《有色金屬高教》發表了“以最優化思想組織填圖實習”和在《中山大學學報論叢》發表了“問題式評價法—以《地球科學概論》為例談談公共選修課的考核方法”等。他十分關注現代地質科學的最新進展,在教學中注意新知識、新技術的引入,及時将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實例,以豐富和深化教學内容。
他注意把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貫穿在教學過程之中。如通過從典型褶皺和斷層到一般褶皺和斷裂的教學,引導學生由特殊典型到普遍一般的過渡;通過水平褶皺和傾伏褶皺、水平斷層和樞紐斷層的辯證關系的分析,幫助學生樹立對立統一的觀點;通過褶皺及其伴生構造,引導學生由單個局部到系統整體的認識。
他運用教學過程最優化的思想,确定填圖實習各階段的子目标,強化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加強對整個實習過程的質量監控,改革實習評價方法;注意貫徹因材施教的個性化教學理念,組織學有餘力的學生開展科研小專題研究,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他積極進行《地球科學概論》公選課考核方法改革,提出問題式評價法,闡述了問題式評價法的思想方法、問題設計的基本原則、評價要素、評價等級和評價标準。通過多年實踐證明,問題式評價法不失為公共選修課教學效果評價的有效方法之一。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改革教學内容、教學方法的同時,他不斷改進教學手段,以适應現代地質教學的需要。他帶領青年教師和研究生投入大量精力制作多媒體教學課件,其中《普通地質學實習》獲全國教學軟件大賽三等獎,廣西區高校教學軟件大賽一等獎,《地球科學概論》獲全國教學軟件大賽優秀獎,廣西區高校教學軟件大賽二等獎。
作為學科帶頭人,錢建平教授十分重視基礎地質學課程建設和教學資源的積累。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他帶領教學團隊,團結協作,開拓進取,開展了大量課程建設和專業建設工作。他針對地質學各專業的特點和地質行業發展的需要,組織本課程教師适時修改教學大綱、實驗和實習指導書,制作典型地質現象圖冊和圖版,編寫基礎地質學試題套;組織野外地質調查,開辟新的實習路線,進行集體備課,錄制實習基地教學錄像。他以身作則,帶領本課程教師,補充教學标本,擴建實驗室,建立集标本、模型、圖片、幻燈于一體的多功能學習室,形成第二課堂;制作多媒體課件,建設課程網站,開辟網上論壇。他強調高質量教學有賴于高素質的師資隊伍。通過言傳身教、集體聽課和教學評議,熱忱幫助青年教師成長,形成良好的教師梯隊。
他立足于新時期國家經濟建設和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需要,提出了“強化實踐能力訓練,注重綜合素質提高,促進創新意識形成”實踐教學的理念。在注意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緊密結合的同時,改變實踐教學依附于理論教學的傳統觀念,突出實踐教學在人才培養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主張教師不僅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和傳播者,更是科學研究的引導者;學生也不再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而是教學過程和科學研究的主動參與者。他提出地質專業的課程體系結構,建立了與理論教學一體化的地質實踐教學新體系。
他引入布魯納學習動機理論,重視學生的情感教育和非智力因素的影響,提出了基礎地質教育階段“興趣驅動-實踐貫通-強化能力”的教學思想和教學模式。從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入手→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突出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目标,即“兩點一線”的教學模式。從低年級開始,就着眼于大學生的實踐能力的培養。
他深知特色是一個專業存在的依據和生命力。他帶領地質學教學團隊,繼承和發揚我校地質學專業近50年的建設成果和優良傳統,努力形成自己的特色。即:重視教學過程,堅持實踐貫通不斷線;将傳統的教學手段和先進的地質技術手段相結合,大大提高實踐教學的質量;貫徹因材施教思想,鼓勵大學生參加不同類型層次的科學實踐活動,培養學生初步科研和科技創新能力。
在他所帶領的教學團隊紮紮實實,長期不懈地努力下,在課程建設和實驗室建設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果:《基礎地質學》實現了由學校重點課程→自治區級精品課程→國家級精品課程→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和視頻公開課程的躍進。2006年《基礎地質學》成為廣西首門本科國家精品課程,2007年基礎地質實驗中心獲得廣西首批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他本人2008年獲得第二屆廣西高校教學名師獎。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40多年來,他授課的本科生達數千人,培養研究生60多人,指導本科畢業生160多人,不少畢業生已被評為高級工程師或擔任項目負責人。他指導大學生科技立項課題20餘項,指導參加挑戰杯課外學術作品競賽1次獲廣西特等獎、3次獲廣西三等獎,3次獲全國三等獎,指導大學生創新性實驗2次獲國家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地學組一等獎、1次二等獎。特别是他指導的畢業生趙小星獲福建省青年地質技術競賽第2名,韋訪獲廣西地質勘探技術标兵,江沙獲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崗位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