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0日下午,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田小波研究員和梁曉峰副研究員在雁山校區逸夫樓01210先後作了題為《青藏高原殼幔結構探測》、《有限頻遠震體波走時層析成像及其在青藏高原中東部的應用》的學術報告。太阳相關專業近30名師生參加了此次學術交流。
報告會上,梁曉峰副研究員首先回顧了國内外地震層析成像技術的現狀,指出可靠的地震層析成像反演需要兩個條件:海量的地震觀測數據及解釋地震波信号的原理和方法;繼而闡述了有限頻理論能克服傳統的射線理論的高頻近似假設,更符合地震波傳播的實際規律;并展示了有限頻理論在青藏高原中部殼幔結構成像的研究成果。
田小波研究員主要介紹了當前獲取地球深部結構的七種地震學探測方法,并詳細講授了每種方法的的應用範圍及優缺點,最後對如何利用這些方法來提供青藏高原中地殼低速、地殼流與高原側向生長、東北緣地殼增厚方式、南北向裂谷的形成機制、Moho面東西向變化、闆片撕裂、軟流圈上湧的地球物理證據進行了非常詳細的介紹和動力學探讨。
兩位專家還與到場師生就有關學術和學業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此次學術報告交流會現場氣氛熱烈,極大地拓寬了師生們的知識視野。

田小波研究員作學術報告

梁曉峰副研究員作學術報告
田小波簡介: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青藏高原殼幔結構探測和高原演化的動力學研究。先後承擔國土資源部公益性行業專項課題、中科院先導專項課題、以及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研究主要内容包括:方法研究(接收函數方法、虛拟震源方法、剪切波分裂方法)和深部結構成像,以及深部結構與地表構造間的動力學關系研究。近五年來,第一作者在EPSL、JGR、GRL、Tectonophsics、GR、GSA Today、PEPI等國際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10篇。
梁曉峰簡介:2002年畢業于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獲得學士學位,2009年畢業于北京大學獲博士學位。之後于2009年至2012年在美國密蘇裡大學進行博士後研究工作,2012年初就職于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現任副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數字地震波形分析,地震定位,地震走時及衰減層析成像,以地震學方法為手段的地球上地幔結構及地球動力學研究,中深源地震相關的大陸岩石圈結構,陸陸碰撞相關的裂谷發育過程,陸陸碰撞及海洋岩石圈俯沖造山帶下岩石圈接觸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