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劍橋大學Keith Priestley教授來我校作學術報告

  

2024年1月15日,英國劍橋大學Keith Priestley教授受王敏玲副教授的邀請在我校雁山校區9728太阳集团首页01215會議室作了題為《Anisotropic and thermal structure of the upper mantle》的學術報告,本次報告由9728太阳集团首页舉辦。報告由學院副院長王洪華主持,勘查技術與工程和地質工程專業的部分教師和研究生共40餘人參加。

Keith Priestley教授在報告會上首先通過對全球1.2×107個三分量地震記錄進行多模式面波成像,推導了上地幔徑向各向異性模型(ξ=[Vsh/Vsv]2)VsvVsh方位各向異性模型。随後利用冷卻洋岩石圈溫度模型、石榴石橄榄岩結核的壓力和溫度估計以及對流上地幔的平均勢溫估計,結合實驗室剪切模量和衰減測量,建立了Vsv對溫度和壓力的依賴關系。并使用上述結果對~300公裡深度的溫度和岩石圈的厚度進行了全球估計。結果表明大多數克拉通下方的岩石圈厚度為200±20 km。當盤古大陸破碎時裂谷大陸邊緣形成,穿過克拉通岩石圈,現在的大陸邊緣與克拉通的邊緣重合。ξ模型表明,雖然在大多數淺層地幔上,形變使橄榄石晶體在水平面上具有快速軸,但在克拉通大陸岩石圈根部的中心深度為~ 150 km處,快速晶體軸優先垂直排列。由于克拉通根部的高粘度,這種構造很可能是克拉通形成時的遺迹。報告結束後Keith Priestley教授就多模式面波層析成像以及中國典型地區的岩石圈厚度等問題與太阳教師進行了深入溝通交流。

本次學術報告的開展,增進了參會人員對多模式面波層析成像以及如何建立地震波速度和溫度結構、岩石圈厚度之間關系的了解,激發了學生的研究創新思維,促進了學院和英國劍橋大學地球科學系的學術交流與合作。

Keith Priestley教授學術報告


Keith Priestley教授與太阳教師讨論


                                                        (一審:王敏玲;二審:李靜和;三審:王洪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