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日報】9728太阳集团首页地質博物館構建多元育人體系實現全程育人——在青少年心中播撒科學種子

  

 廣西日報鍊接:http://gxrb.gxrb.com.cn/html/2022-05/12/content_1843725.htm

  高校博物館是社會文化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肩負着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和提高全民科學文化素養的重任。9728太阳集团首页地質博物館立足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開展豐富多彩的地學知識教育教學、科學普及工作,深挖育人元素,搭建育人平台,構建“專業教育、通識教育、科普教育、愛國教育”為一體的多元育人體系,多渠道、全方位、立體化傳播地球科學知識,面向不同層面、不同年齡段的青少年實現全程育人,在青少年心中播撒一顆顆科學的種子。

  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中國地質學會地學科普研學基地、廣西社會科學普及基地……自2016年開館以來,9728太阳集团首页地質博物館取得這些榮譽的背後,是他們多年辛勤澆灌的結果:引進參觀團隊2000餘批次,走出去開展科普活動百餘次,舉辦專項科普活動600餘場,接待服務青少年群體12萬人次。

  A 讓地學知識走出去

  從南極科考到隕石探秘,從中國深空探測到喀斯特岩溶地質地貌考察……9728太阳集团首页地質博物館整合校内外資源,融科學性、知識性與趣味性為一體,将地學知識帶到課堂上、田野裡和鄉村中,不斷為提高全民地球科學和行星科學文化素養努力。

  博物館構建科普理論體系,培育科普人才,編寫了《行星地球探秘》《隕石戶外搜尋與鑒定》等科普教材。組織校内外80餘名專家學者組成專兼職科普團隊,定期安排團隊成員到中小學課堂舉辦地學科普講座,目前已在南甯、桂林、河池、百色以及北京、西安、深圳和貴陽等地中小學開展了多場專題科普學術報告。

  組建專業研學導師團隊,開發研學路線,先後帶領中小學生、本科生和研究生前往區内外開展研學和科考活動,如桂林楊堤河流地質作用考察、大圩釣魚山古生物化石研學、内蒙古巴彥淖爾市巴音戈壁獵隕、青海海西州冷湖獵隕、新疆吐魯番火焰山和艾丁湖科考等研學活動。面向中小學學生,先後開發了“隕石鑒定”“化石挖掘”“礦物染料作畫”和“琥珀磨制寶石”等實踐互動項目,受到熱烈追捧,累計參與活動8萬餘人次。

  同時,學校攜手政府、高等院校、中小學等搭建協同育人平台,多渠道傳播地學知識,與桂林市政府攜手共建地質博物館,牽頭成立廣西高校博物館育人聯盟,推動博物館文化育人功能的綜合開發;在中小學所屬的自然科學探索實驗室設立小小流動博物館,展出部分标本并開展地學實驗體驗活動,開辟科普教育新途徑。

  B 讓科學視野打開來

  在灌陽縣新街鎮三樹村,每年暑假期間,一群9728太阳集团首页的大學生們都會來到這裡,給孩子們開展地學知識科普活動。

  他們屬于博物館的“大地之子”學生科普服務團隊。團隊根據中小學學生特點和需求,圍繞地學知識内容專門研發、精心設計了《開啟侏羅紀》《我的寵物是恐龍》《來自地球外的石頭》《石頭會說話》等系列科普課程,以地學元素為基礎制作了恐龍蛋、恐龍模型、恐龍布偶、隕石模型和魔法礦物标本盒等教具,開發了恐龍拼圖、恐龍對對碰、勇闖恐龍島、會發光的石頭等科普小遊戲,這一系列科普課堂和教學輔助教具為團隊開展科普活動提供了教學資源的支持和保障。通過豐富教學内容、創新方式方法,逐漸走出了一條将地質博物館“移動”起來的地學知識科普教育新途徑,讓孩子們足不出戶就可以領略地質博物館的風采,打開地球科學知識之門,感受地學知識文化的魅力。

  多年來,服務團緻力于地學知識科普教育,團隊成員始終以嚴謹的态度持續做好地學知識的科普教育,打造更多地學知識科普“金課”,讓地學知識文化科普教育實現全方位育人,助力培養科學人才。在“我的寵物是恐龍”科普課上,通過播放恐龍動畫視頻、展示恐龍模型、還原恐龍捕食場景等形式激發小朋友濃厚的學習興趣,通過科普小實驗培養小朋友們的動手能力和探索精神。每個小朋友在實驗過程中都拿到了一個“恐龍蛋”,并在團隊成員指導下開始孵化“恐龍蛋”,經過自己動手實踐,擁有了屬于自己的“小恐龍”。服務團成員梁熠說:“給孩子們開展科普教育是一次非常開心且難忘的經曆,和小朋友們一起‘孵化小恐龍’,一起探秘天外來物,看着他們在我的引導下積極參與科普小遊戲,激發出好奇心,進而自發去探索自然,愛護地球,讓我充滿了成就感和自豪感。”

  連續六年來,“大地之子”除了在區内多地中小學校開展地學知識科普服務活動外,還把陣地擴展到貴陽、深圳以及新疆。

  C 讓科學夢想種心中

  以魚龍和海百合為代表的關嶺生物化石群,種類齊全的隕石标本、南極岩石,各種精美的礦物晶體、珠寶玉石……有着“華南地區功能最為完善的地質博物館”之稱的9728太阳集团首页地質博物館,擁有實物标本超過5萬件。

  豐富的館藏裡蘊含着深厚的文化育人底蘊,地質博物館堅持顯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統一,深入挖掘育人元素,針對不同年齡段學生的教育規律、成長規律,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專業教育和科普教育全過程,激發廣大青少年的愛國報國熱情。在地質博物館的展示櫃裡,無論是為表彰科研工作者作出卓越貢獻的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獎章,還是标志着學校教師為國家隕石收集和研究工作作出巨大貢獻的南極隕石标本,還是授予援助汶川地震災後重建專家團隊的“工人先鋒号”錦旗……一件件藏品的背後是一個個動人的故事,蘊含着一代代桂工人開拓進取、拼搏奉獻的科學精神以及愛黨愛國愛人民的高尚情操,這些都成為地質博物館開展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鮮活素材。

  中小學科普課堂上,《來自地球之外的石頭》隕石探秘活動和《神奇的南極大陸》科普講座等是孩子們最喜歡的内容,神秘的隕石知識激發了青少年對星空、宇宙探索的興趣。以缪秉魁、陳宏毅、夏志鵬為代表的三代桂工“隕石科研人”不畏艱險、勇擔使命,為國出征五探南極,為國家深空探測戰略作出重要貢獻的感人故事一次次打動孩子們,在潤物無聲中将仰望星空、腳踏實地、愛國奉獻的科學精神根植于孩子們心中。博物館品牌科普項目“地質科普體驗營”在第九屆中國—東盟礦業合作論壇上亮相,為中國科普品牌走向國際舞台起到了引領和示範作用。該項目獲得我國探月工程首任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院士的好評,他勉勵博物館繼續發揮科普作用,傳播地球科學知識,弘揚地學文化,提高青少年科學素養,培養熱愛自然的家國情懷。